從眾是指個人在受到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改變自己知覺、判斷、認識等,使其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比如有的同學不吸煙,也不想吸煙,但伙伴中大多數人都吸煙,為了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開始抽煙。
?、品?/div>
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比如警察要求司機停車,司機就必須將車開到路邊停下。
【混淆區分】
從眾情況下個體是自愿主動的,服從情況下個體是被動的,是應別人要求去行動的。
5.利他行為和侵犯行為
利他行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報、出于自覺自愿的助人行為。其特點主要有:自愿性、利他性、無償性、損失性。比如主動為沒有經濟條件的孩子匿名捐款。
侵犯行為又名攻擊行為,是一種有意傷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為。其特點主要有:外顯性、傷害性、有意性。
6.去個體化
去個體化又叫個性消失,是指群體中個人喪失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覺得責任應該由大家負,從而使自我控制系統的作用減弱或消失,做出在正常單獨條件下不會做的事情。如集體起哄、相互打鬧追逐、集體宿舍樓出現亂倒污水垃圾等。
其產生的原因包括匿名性和自我意識降低。
【混淆區分】
責任擴散是指當發生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在場者提供幫助的責任就會減小,也就是在群體中沒有做該做的事。如人群中有人摔倒,看見的人會產生一種“我不去扶,由別人去扶”的心理,從而袖手旁觀。而去個體化更加強調在人群中個體的自我控制系統作用減弱,易產生暴力與反道德行為。
二、練習題:
1.【多選】侵犯性行為具有的特點有( )。
A.是有意識?有意圖的行為 B.是外顯行為
C.是傷害他人的行為 D.是無意的行為
1.【答案】ABC。解析:侵犯性行為指的是故意傷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具有外顯性的行為。故答案選ABC項。
2.【單選】三個和尚沒水喝,反應( )作用。
A.社會惰化 B.服從 C.去個體化 D.從眾
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群體影響。
A項:社會惰化是指許多人在一起工作,會降低個人活動積極性的現象。即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例如,大掃除的時候,平時很勤勞的學生也變得懶惰。
B項: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去個體化是指個人在群體壓力或群體意識影響下,會導致自我導向功能的削弱或責任感的喪失,產生一些個人單獨活動時是不會出現的行為。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從眾是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的社會現象。與題干不符,排除。
題干中“三個和尚沒水喝"體現出的就是許多人一起工作,每個人的積極性降低了的現象,也就是社會惰化。故正確答案為A。
3.【單選】“入鄉隨俗”反映的是( )。
A.從眾 B.服從 C.社會促進 D.群體極化
3.【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從眾的概念。
選項A,從眾是指個人受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具有主動性。
選項B,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具有被動性。
選項C,選項社會助長或社會促進,是指他人在場,可以促進個人的活動效率。
選項D,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決策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化傾向,即或轉向冒險一極,或轉向保守一極。
題干“入鄉隨俗”是個體在群體中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群體保持一致性,因此本題選A項。